此时的坊廓户,大略可以等于徐平前世的城市户口,分外十等,上五等基本都是富裕人家,后五等则为穷苦人。按户等是这样从中间一分为二,实际上按户数算,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家都在后五等。至于其他一些特别的户,实际上人数极少。
配炭由开封府负责,御史台派人监督,内侍带皇城司亲事卒参与,看起来各衙门互相牵制,互相监督,实际上还是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,但好歹是把危机渡过去了。
经过了这件大事,朝堂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之中。
参知政事晏殊先被开刀,罢参政出知应天府。
晏殊为官一向小心,游走在各政治势力之间,各方谁都不得罪。他罢参政与政治斗争无关,纯粹是因为自己倒霉和自己谨小慎微的性格。
原来李宸妃去世的时候,晏殊正为翰林学士,他给李宸妃的制词中有宸妃无后的词句。如今皇上认了亲母,这话就大逆不道了。又有臣僚认为晏殊作为翰林学士,不可能不知道宸妃是皇上生母,仅仅是罢了他的参政还算从轻落。
之所以说这事情怪他自己性格,是有吕夷简的例子摆着,当时太后要凿宫墙为李宸妃出殡,吕夷简再三阻拦。而晏殊就不敢在制词里把这事含混过去,以至于留下了把柄。
第二个被罢的是参知政事王随,当时给徐平的奏章批了“文理荒谬”,结果不但后来京城物价上涨,还生了炭价涨上天的风波。好在吕夷简机警,后来弥补得好,只是让王随致仕,没有连累到其他人。
第三个被罢的是相李迪,有吕夷简的人再三论列,李迪对徐平上奏配炭的奏章处置不当,差点酿成大祸。李迪以本官知郓州,出了朝堂。
三个被罢的宰辅,有两个与徐平有关,此事之后徐平彻底在朝堂站住了脚跟。
吕夷简由次相升为相,带昭文馆大学士及监修国史。另一个赵祯为太子时的旧臣知许州张士逊再入政事堂,带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。
时隔多年,吕夷简终于再次登上了相的位子。
枢密副使蔡齐和翰林学士章得象拜参知政事,年老的盛度向赵祯肯求能够活着的时候坐坐宰执的位子,代蔡齐拜枢密副使。
这套宰执班子或许怎么看都有点不协调,而且张士逊还比不上李迪,吕夷简在宰执中的势力已经无人能够制衡。紧接着赵祯便就同意了年迈的王曙致仕,空出来的枢密使,由在河南府的王曾接任。
如今整个大宋,惟一让吕夷简集尊敬、忌惮、防范各种复杂情感于一身的那个人,青州王曾再次回到朝堂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