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提示:
1,第十四章上下都是梳理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历史,和情节当然有关。大家如果不了解这玩意,怎么能读出奥妙呢?
2,这四千字大家别嫌长,慕容都没怎么百度基本凭记忆写的,真要加点干货和资料四万字都打不住。不过也别觉得没说清楚或者有错漏,网文毕竟是打发时间的,真正要充实自己那还得去读正规读物。
3,方言果然不受欢迎呢……中,next阿拉少写一点。所以大家要及时反馈意见吗,不然我怎么知道你们不爱看呢。慕容写上一章可是花了不少力气的啊。
本章副标题:向左向右,一战而决……嗯,其实还要那么两三次来着。
撵走了这帮家伙,袁燕倏再次踏上了大师之路。
实际上,《Socialism》他真还没有通读过。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他也是久仰大名不过并不怎么熟悉。
米塞斯他老人家最有名的一件事情是有了一位好弟子,就是公知入门必看读物《通往奴役之路》的作者,也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,弗里德里奇-奥古斯都-?冯-哈耶克(Friedrich-August-von-Hayek)。
这对师徒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印证了一句话,一个人的命运,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参考历史进程。
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兼历史爱好者,袁燕倏知道192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,就在一个月之前在欧洲发生了一件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事件,那就是“维斯瓦河的奇迹”。
历史有其必然性,比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;但是也有其偶然性,比如“维斯瓦河的奇迹”就让两大集团真正成型延后了三十年,而因为核武器的出现,它们终究只是“冷战”,没有真的打起来。
在今年八月份中旬,苏联红军逼近华沙,全世界绝大部分军事专家都认为波兰必定失败。如果红军突破华沙防线,那么他们就会点燃已经铺满了干柴的老欧洲。这把火真要烧起来,整个欧洲被迅速赤化并不是不可能。
正如那位还没成为大胖子的丘吉尔所说:“在后退的波兰战线后面,每个城镇的共产主义的生殖细胞和组织都从隐蔽处出现,准备欢迎新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