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沈郎倒是心善,竟是想为那些胡姬寻个出路?”
大明宫内,华灯初上,龙涎香如烟似雾的香气里,换了身轻纱薄衫的杨玉环斜靠在李隆基怀中,似有所感地说道。
“沈郎是为着安西之事殚精竭虑啊!”
李隆基手指轻抚着怀中玉人的肌肤,可是心思却全落在了沈光白日那番移民实边的言论上,往边地移民实边,向来都是控制边疆的良法,只是大多数百姓不愿背井离乡,远赴万里之外的边地。
安西那边,自开元年间应募长征健儿,到如今也不过十万人落户安西,沈郎开口就是百万百姓移民实边于安西,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。
“玉环觉得沈郎那想法如何,那些良家庶子可会愿意为了那些貌美的胡姬远赴万里,为国戍边?”
“妾不懂那么多,只不过也听大兄说过,如今关中人多地狭,好些百姓家里,兄弟几人,只得长兄娶妻,剩下的要么卖身于大户为奴,要么就是留在家里给兄长干一辈子的活。”
这几日杨国忠进宫时,不再说那些什么长安城里的新鲜事,反倒是和杨玉环说起这民间的真实情况,言语间一副忧心国事的模样,杨玉环心中虽然欣慰于这位族兄的变化,但是她一介妇人,又是个没甚么野心的,从来不妄议朝中政事,此时也不过是想起杨国忠说的那些话才有感而。
“妾觉得,那些良家子与其卖身为奴,倒不如去安西搏个前程。”
李隆基沉默了下来,天宝以来他鲜少管理国事,有些事情他不是不知道,只是故意装糊涂罢了,天下人口日盛,土地兼并严重,这是开元以来就有的老问题,那时候他任用张九龄姚崇等人为相,打击豪强不法,虽有成效,可是这土地兼并之事仍旧是难以避免,府兵制也是就此瓦解。
这长安城里,哪家权贵不是僮仆奴婢成百上千,关中乃至地方上也是这等风气,李隆基这时候还尚未老糊涂到分不清这事情的轻重缓急,只是他终究没有了刚登基时的精力和气魄,再加上年纪大了,安于享乐,以至于这几年他实际上是对这些事故作视而不见。
但是眼下,沈郎却把这些问题给他捅了出来,还给了他个解决的方法,朝廷没钱组织移民实边,但是安西有钱,无论是镖局还是酒坊的生意做起来后,安西的财政足以支撑得起十万人以上的移民。
可是这事情麻烦的地方,从来不是底层百姓的意愿,沈郎给钱给女人,那些原本只能打一辈子光棍的良家庶子又岂会不愿意,真正的阻力反倒是来自朝廷,来自那些地方豪强和权贵官宦。
若是关内和地方上失地的百姓能去安西落户分田,还有谁愿意委身于奴给他们当牛做马,移民安西的百姓数量不多,他们尚且不会反对,可若是人数多了,那便是朝野物议汹汹。
李隆基老了,他现在想要的是安稳,要的是身后之名,他如今是太平天子,开元盛世天宝风流远超前朝,他不想引起朝中太大的动荡,可是偏偏沈光的话又不得不让他去深思。
自从高宗皇帝那会儿吐蕃崛起,便成了大唐的心腹之患,尤其是眼下草原平定,突厥彻底败亡,只有吐蕃仍旧有着威胁河西走廊的威胁,李隆基是铁了心想要打吐蕃的,可是就算拿下石堡城,大唐也未必能灭了吐蕃。
可是就像沈光说的,大唐若是能彻底控制安西,大唐就能彻底将吐蕃困死在高原,尤其是从关内移民边镇,不但可以重建府兵体系,还能省去大笔的军费和千里转运军辎粮草的麻烦,对付吐蕃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事情,只能慢慢地磨死他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