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365趣书吧 > 三国技能系统 > 东汉(三国)各级官员及职权、属官详细资料

东汉(三国)各级官员及职权、属官详细资料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东汉末年,虽说政权几乎名存实亡,但制度到了三国时期变化并不大。了解东汉的官职,也可以对三国时期的官职有足够了解。

太傅:一人,位在三公之上,负责教导天子,无日常职事。从前,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,卓茂去世后,省去不设。后从此制,每有皇帝登基,皆设太傅录尚书事,其人死后,省去不设。

属员:东汉初,太傅下有长史一人,掾属十人,御属一人,后全部裁撤。

太师:殷商时已有,东汉不置。献帝初,董卓自任太师,至董卓被诛,废太师职。

三老、五更(“更”为“叟”之误写):无品秩。“三老”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,“五更”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。天子以父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,尊老敬贤。

丞相及三公:西汉初以丞相、御史中丞、太尉为“三公”。东汉时,则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,俗语云:“三公一岁食万石”,所以号“万石”。

东汉制度:拜任三公时,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,诸卿要自报官职、名号向受任人下拜,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。其人要礼让三次,才能接受。到安帝时,三公权利、地位减弱,选举、赏罚,全由尚书。灵帝时,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,在外拜任三公,自此而始。

朝臣见三公时皆拜,天子见三公,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,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。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,要由虎贲执戟,交与颈前,方可觐见。

汉旧制,如果生如日食、冰雹等天灾,则免除太尉。安帝时,因天灾,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,生天灾则三公全免,自此而始。

丞相以及宰相机构:古官名,秦、西汉时皆置,与御史大夫、太尉并称“三公”。东汉裁撤“丞相”、“御史大夫”,以太尉、司空、司徒总理事务。到了东汉中后期,事归台阁,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。建安十三年,献帝撤销三公,复西汉旧制,以曹操为丞相。

东汉丞相官署:

左、右长史:各一人。

徵事:东汉末年,曹操初置徵事二人。

东、西曹掾:本各一人,及曹操大军还邺,省西曹,仅保留东曹。

其他属员:诸曹掾属三十人,御属一人。

武卫将军:曹操为丞相时,立武卫营,设武卫将军统领。

中领军:曹操为丞相时设置,与护军一同管理禁兵。

护军:

御史大夫:西汉时,御史大夫为副丞相,东汉时裁撤。建安十三年,复置御史大夫。

长史:建安年间,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,仅置长史一人。

太尉府:

太尉公:简称“太尉”,一人,三公之一,主天。秦官,汉初承袭。元狩四年,改为“大司马”,至建武二十七年,改回“太尉”。每帝新即位,太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。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,故太尉府无阙。

职权:

1,执掌全事及考核官员政绩,岁末奏报加以赏罚。

2,国家每有郊祭大典时,负责主持“亚献”礼。

3,国家有大丧,则负责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谥号。

4,国家将有重大的举措和疑难时,与司空、司徒共同商议对策。

5,皇帝有过失时,则要与司空、司马共同劝谏。

长史:一人,千石,负责管理诸曹事物。

掾史属员二十四名,东、西曹掾,比四百石;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。曹掾属官,比二百石。

西曹掾:比四百石,地位略高于东曹。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。

东曹掾:比四百石,掌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任命以及军吏。

户曹掾:比三百石,掌管百姓户籍、寺庙祭祀以及农耕事物

奏曹掾:掌管上书陈奏。

辞曹掾:掌管诉讼

法曹掾:掌管邮递传送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

尉曹掾: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

贼曹掾:掌管捕捉盗贼

决曹掾:主管刑罚审判

兵曹掾:主管军事

金曹掾:主管铸造钱币、盐铁官营

仓曹掾: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。

黄阁主簿:负责记录、审查诸事。

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:

御属:负责太尉的车驾。

阁下令史:掌管府内礼仪事物。

记室令史: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。

门令史:掌管府门。

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。

司徒府

司徒公:简称“司徒”,一人,三公之一,主“人”。光武帝即位时称“大司徒”,建武二十七年,去“大”称“司徒”。建安末,改司徒为“相国”。

职权:

1,执掌百姓事物,凡有关百姓孝悌、恭顺、生老病死的事情,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。

2,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,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。

3,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,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。

4,国家大丧时,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。

5,国家有大事时,司空、太尉共同商议对策。

长史一人,千石。掾属三十一名,令史、御属三十六名。

辞曹:掌天下狱讼。

司空府

司空公:简称“司空”,一人,三公之一,主“地”。古官名,秦不置,设御史大夫,汉承秦制。至成帝时,改为“大司空”,哀帝建平二年,改回“御史大夫”,元寿二年,又改回“大司空”。东汉建武二十七年,去“大”称“司空”。献帝建安十三年,罢司空,改回“御史大夫”。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,御史大夫从此不设。

长史一人,千石。掾属二十九名,令史、御属四十二名。

军师祭酒:建安三年,曹操在许县设置,后避司马师讳,称“司空军祭酒”。选通晓法律者担任,负责典察军中刑狱。后,废司空,改属丞相府,称“丞相军祭酒”。

大司马:古官名,汉武帝元狩四年,罢太尉,置“大司马”,用来作为将军的“加官”。安帝地节三年,设置大司马,不用做加官,无印绶,也无官署。成帝绥和元年,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,设置官属,禄比丞相。哀帝建平二年,又除去大司马印绶、官属,仍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。元寿二年,复赐大司马印绶,置官属,去将军,位在司徒上。东汉建武二十七年,罢“大司马”复置“太尉”。

“大司马”本不与“太尉”并置,至灵帝末,以刘虞为大司马,太尉不变,自此,太尉与大司马同时设置。

仪同三司:又为“仪比三司”。后汉章帝建初三年,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。同三司之名,自此始也。殇帝延平元年,邓骘为车骑将军,仪同三司。仪同之名,自此始也。

九卿分属三公管辖:其中,太尉负责太常、卫尉、光禄勋。

太常寺:

太常:一人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助祭时戴平冕七旒。以忠敬孝慎者居之。献帝建安年间,改为“奉常”。

职权:

1,主管礼仪、祭祀。祭祀之前负责上奏祭祀的礼仪章程。

2,举行大典时,引导皇帝行礼。

3,考选博士时,上奏其才能高下。

4,每月月终,巡视各处陵墓宗庙。

太常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多用议郎、博士担任。负责掌管小规模的典礼与祭祀;领导各曹事务,并负责检举庙中非法之事。戴两梁进贤冠,铜印墨绶。

太常主簿:

太史令:一人,六百石。掌管天文历法。年终时,上奏新年的年历;国家举行各种祭祀大典时,负责上奏吉日以及时节禁忌之类的事情;当国家有吉祥的征兆、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征兆时,负责记录。

配铜印墨绶,戴进贤一梁冠,身着绛色朝服。

太史丞:一人。

明堂丞:一人,比二百石,负责守护“明堂”。

灵台丞:一人,比二百石,负责守护“灵台”;并负责观测日月星辰。

协律都尉:

国子监:

博士祭酒:一人,六百石。原称“仆射”,东汉时改称“祭酒”。

博士:十四人,比六百石。执掌教育博士弟子,国家有疑难时,负责答疑解惑。

易博士:四名,负责教授“施氏”、“孟氏”、“梁丘氏”、“京氏”四种《易经》。

尚书博士:三名,负责教授“欧阳氏”、“大夏侯氏”、“小夏侯氏”三种《尚书》。

诗博士:三名,负责教授“鲁”、“齐”、“韩氏”三种《诗经》。

礼博士:二名,负责教授“大戴氏”、“小戴氏”两种《礼经》。

春秋博士:二名,负责教授“严氏”、“颜氏”两种《公羊春秋》。

太祝令:一人,六百石。举行祭祀大典时,负责宣读祝文,并负责迎神送神。

太祝丞:一人,负责小规模祭祀时的祝神。

太予乐令:一人,六百石。本名“太乐令”,东汉永平三年改“太予乐令”。掌管乐伎、乐器。国家举行大典时,负责与奏乐的相关事宜。

汉太乐律:身份卑微的人,不得给宗庙祭祀时的伴舞。舞者要选取官秩二千石到六百石间,以及爵位是关内侯到五大夫的后代,取身高五尺以上,年龄十二到三十,外表和顺,身体循理者。

大予乐丞:一人。

高庙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守护汉高祖庙的巡逻清扫。

世祖庙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守护汉世祖(刘秀)庙的巡逻清扫。

先帝陵园令:每个陵园设一名,六百石。负责守护陵园,巡逻清扫。

长陵令:二千石,因为是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,故增其秩。

陵园丞:一人。

陵园校长:一人。掌管守护陵园的兵卒,负责捕捉盗贼之类的事物。

食官令:每个陵园设一名,六百石。掌管每月十五、月终以及各时节的祭祀。

秘书监

秘书令:桓帝延熙二年,设置秘书令一人,负责管理图书、校对内容。后省。

秘书郎:负责掌管校对图书。

秘书校书郎:兰台、东观为东汉藏书、著书之所,文学之士,在其中校对图书,故名“校书郎”。

校书郎中:以郎中的身份任“校书郎”的,称“校书郎中”。

著作东观:此非官职,东汉以名儒学者入值东观,撰述国史,称为“著作东观”。

光禄寺:

光禄勋:一人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本为郎中令,东汉时改为光禄勋。建安年间,又改为郎中令。

职权:

1,值宿禁中,负责掌管宫殿门户内的警卫。

2,安排郎官轮班守卫,考察其道德品行并加以升降。

3,郊祭时,负责主持“三献”礼。

光禄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多以议郎、博士担任,铜印黄绶。

光禄主簿:

诸郎官:除“议郎”外,所有的郎官都要参与“守卫宫门”、“皇帝外出时的随行护驾”的任务。

南、北庭主事,三署主事:负责在郎官中察举茂才高第者。

五官郎署:郎官中,年龄在五十以上者,属五官署。

五官中郎将:一人,比二千石。负责管理“五官郎”。

五官中郎:比六百石,无定员。

五官侍郎:比四百石,无定员。

五官郎中:比三百石,无定员。

左、右郎署:

左中郎将:比二千石。负责管理“左署郎”。部署与“五官郎”同。

右中郎将:比二千石。负责管理“右署郎”。部署与“五官郎”同。

虎贲左、右署:

虎贲中郎将:比二千石。负责管理“虎贲郎”。

仆射:左、右各一名,六百石。负责管理虎贲郎的射击训练。

陛长:左、右各一名,六百石。负责虎贲郎的轮值宿卫;朝会大典时要守卫殿中。

虎贲中郎:比六百石,无定员。

虎贲侍郎:比四百石,无定员。

虎贲郎中:比三百石,无定员。

节从虎贲:比二百石,无定员。

羽林左、右署:本为汉武帝设立的“建章营骑”,后更名为“羽林骑”。

羽林中郎将:比二千石。负责管理“羽林郎”。

骑都尉:比二千石,无定员。与驸马、奉车,并称“三都尉”,监护羽林骑。

羽林郎:又称“岩郎”,比三百石,无定员(百人左右)。负责宿卫侍从。照惯例挑选“汉阳”、“陇西”、“安定”、“北地”、“上郡”、“西河”六郡,擅长弓马的良家子弟补任。

羽林监:左、右监各一人,比六百石。负责分别管理“羽林左、右骑”。

羽林丞:左、右丞各一人。

汉阳牧师苑令:管理设在汉阳郡马苑,由羽林郎监管。

式道:一人,不常设,以郎官兼任。皇帝出行时,负责清扫道路。返回时,负责持旌旗回到宫门。

四中郎将: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中郎将,后汉时设置。

司金中郎将:建安年间设置。

武卫中郎将:建安年间设置,由许褚担任,掌武卫营,后改为武卫将军。

二都尉:

奉车都尉:比二千石,无定员。负责管理皇帝乘坐的车驾。

驸马都尉:比二千石,无定员。负责管理副车之马。

奉朝请:既“获准参加朝会”,非官职,无定员。以外戚、皇室、诸侯担任。

光禄大夫:比二千石,无定员。属国嗣君有丧礼时,光禄大夫主持吊唁。凡是大夫、议郎都没有日常职务,随时准备受皇帝的垂询顾问、派遣。

太中大夫:千石,无定员。

中散大夫:六百石,无定员。

谏议大夫:六百石,无定员。

议郎:六百石,无定员。

谒者台:也称“外台”。与御史“宪台”,尚书“中台”,并称“三台”。

谒者仆射:一名,比千石。统领谒者台,管理谒者;皇帝出行时,负责引导车驾。

常侍谒者:五人,比六百石。主持宫殿中各时节的礼仪。

谒者:三十人或三十五人。

灌谒者郎中:三十人,比三百石。负责接待宾客、主持典礼,以及通报奏章。将、大夫身份以下的人有丧礼时,负责遣使吊唁。

给事谒者:四百石,灌谒者任职满一年,转为“给事谒者”。

灌谒者:见习谒者。

黎阳谒者:后汉光武帝以幽、燕骑兵平定天下,故在黎阳立营,由黎阳谒者负责监管。营内有骑兵千人,权责甚重,谒者位轻,故从顺帝开始,改用府掾中有清名威重者担任。

车郎将、户郎将、骑郎将:并称三将,东汉时裁撤。

卫尉寺:

卫尉:一名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负责宫门、宫中的巡查守卫。

卫尉寺丞:比千石。

公车司马署

公车司马令:或称“公车令”,六百石。负责管理南阙门,接待官吏百姓的上书、四方贡品以及被征召至公车府者。

公车司马丞:一人(《通典》说二人),选择通晓各种禁忌的人担任,负责处理不法之事。

公车司马尉:一人,主管阙门守军禁令,防备突然事变。

南、北宫卫士令:南、北宫各一人,六百石,负责分别掌管南、北宫卫士。

南、北宫卫士丞:南、北卫士令下各一人。

左、右都侯:各一人,六百石。主管剑戟士,负责巡查宫廷以及皇帝要求拒捕拷问的人。

左、右都侯丞:左右都侯下各一人。

宫门司马:宫中所有旁门,每门设司马一人,共七人,比千石。

南宫

南屯司马:主管平城门。

苍龙司马:主管东门。

玄武司马:主管玄武门。

北屯司马:主管北门。

北宫

朱爵司马:主管南掖门。

东明司马:主管东门。

朔平司马:主管北门。

司徒负责太仆、廷尉、鸿胪。

太仆寺:

太仆:一人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掌管车马。皇帝出行,奏请车驾扈从仪仗;皇帝乘大驾则亲自驾车。

太仆属员:

太仆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

考工令:一人,六百石。主管刀剑、弓圞弩等兵器的制圞造,成品由执金吾存入武库。并管理织造绶带的工匠。

考工左、右丞:各一人。

车府令:一人,六百石。主管皇帝的各种车辆。

车府丞:一人。

未央厩令:一人,六百石。主管车驾和宫中马匹。

长乐厩丞:一人。

廷尉寺:

廷尉:一人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献帝建安年间,改称“大理”。负责审理案圞件,奏请应叛之罪;凡郡国中有疑难的案圞件,都要给予适当的判圞决。

廷尉正、左监:各一名。

左平:一名,六百石。负责审理皇帝下诏的案圞件。

洛阳诏狱令:负责管理设在洛阳的诏狱。

鸿胪寺:

大鸿胪:一名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管理于诸侯以及四方归附的蛮夷相关的事务;举行祭祀大典时,负责接待引导宾客,奏请行礼,得到许可后,传命各司;诸侯王入朝,负责到郊外迎接,主持接待的仪式;上计时,接待各郡国的使者;皇子封王,协助授予印绶;拜授诸侯、诸侯嗣子以及四方夷狄受封者时,由台下的鸿胪召请拜任;诸侯王去世时,遣使吊唁,并拜授嗣王。

鸿胪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

大行令:一人,六百石。主管诸郎官。

大行丞:一人。

治礼郎:或称“治礼员”、“理礼郎”,四十七人。

公室、主调中都:秩斗食。

鸿胪:三十六人。

司空负责宗正、司农、少府。

宗正寺:

宗正:一名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两汉时,均用皇族担任。主管登录各王、各诸侯国嫡庶族谱及各宗室亲属间的远近关系,以及各郡国随着计簿上报的宗室名册;宗室中,若犯有处罚在剃之刑以上的,先上报宗正,宗正上报皇帝后,方可执行。

宗正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只能以皇族担任。

公主家令:各个公主,每个公主设有家令一名,六百石。

公主家丞:公主家令下设丞一名,三百石。

其他属员增减没有常规。

司农寺:

大司农:一人,九卿之一,中二千石。建安中,改为“大农”。掌管钱、谷金圞帛及各类货币;各郡国每季度上报月初一时现存钱谷的账簿,尚未缴齐的赋税,另立账簿以区别;有边郡各官请求调度钱谷者,都予以调济,取多补少,互相补足。

司农寺丞:一人,比千石。

部丞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管理国库。

太仓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接纳各地运到京圞城的粮谷。

太仓丞:一人。

平准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平抑物圞价,管理漂染丝帛。

平准丞:一人。

导官令:或称“东京令”,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舂制御米,以制圞作干粮。

导官丞:一人。

廪牲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管理祭祀所用的牲圞畜。

司竹监:

司竹长:负责种植竹园。

司竹丞:

常满署:东汉明帝时,设置常满仓,负责调控米价。

中尉寺:

执金吾:一人,中二千石。负责预防宫廷周围的意外事变和火灾,每月绕行宫廷周围三周,兵负责管理武库。

出入时,有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,光生满路,群僚之中斯最壮矣。

中尉丞:一人,比千石。

缇骑:二百人,无官秩,与吏员食俸相同。

武库令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管理兵器。

武库丞:一人。

中宫:

大长秋:一人,二千石,东汉时由宦官担任。本称“将行”,景帝时,改称“大长秋”。负责传达皇后的命令。

凡皇后赏赐宗室,以及宗室觐见皇后之事,皆由其负责通报。皇后出行时,则为随从。

中宫丞:一人,六百石,宦官担任。

中宫仆:一人,千石,由宦官担任,负责驾车。

中宫谒者令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

中宫谒者:三人,四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负责通报中宫的奏章。

中宫尚书:五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负责管理中宫文书。

中宫私府令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负责管理中宫库存的重要财物。并管理裁制衣被、缝补、浣洗的人。

中宫私府丞:一人,由宦官担任。

中宫永巷令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负责管理宫女。

中宫永巷丞:一人,由宦官担任。

中宫黄门冗从仆射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负责管理中宫黄门冗从。

中宫署令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主管中宫提请天子居留的次数。

女骑:六人。

中宫署丞:一人,由宦官担任。

复道丞:一人,由宦官担任。主管中宫阁道。

中宫药长:一人,六百石,由宦官担任。

起居:由女官担任,负责撰写《帝王起居录》。

长信宫:太皇太后居所。

长乐宫:皇太后居所

长信、长乐少府:本称“詹事”,汉景帝六年更名为“少府”。各一人,职权同大长秋,地位则在大长秋之上。

长乐卫尉:二千石。

长乐太仆:二千石。“长乐宫仆”称长乐太仆。

两宫属员皆由宦官担任。其他的属员都和中宫相同。如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去世,则裁撤相应的属官。

后妃:

太皇太后:皇帝祖母

皇太后:皇帝嫡母

皇后:皇帝正室

贵人:金印紫绶

美人、宫人、采女,皆无禄秩,四时赏赐而已。

将作寺:

将作大匠:一人,二千石。汉初袭秦制,称“将作少府”,景帝时,改为“将作大匠”。后汉时,地位低于河南尹,中元二年省,以谒者领之。章帝建初元年,复置。掌管修建庙宇、皇帝宫殿、陵园等土木工程。

将作丞:一人,六百石。

左、右校令:各一人,六百石。掌管左、右工徒。

左、右校丞:各一人,分别从属左、右校令。

前、后、中甄官令:各一人,负责管理砖瓦。

前、后、中甄官丞:各一人,分属三令。

城门校尉:

城门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负责洛阳的十二座城门。出入则有一百二十名缇骑随从。

城门司马:一人,千石。主管兵器。

城门丞:一人。

门侯:六百石。洛阳十二座城门,除正南“平城门(北宫城门)”属卫尉管辖外,其余“上西门”、“雍门”、“广阳门”、“津门”、“小苑门”、“开阳门”、“秏门”、“中东门”、“上东门”、“谷门”、“厦门”十一门,各设门侯一人。

北军五校:

北军中侯:一人,六百石。负责监管北军五校。

屯骑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掌骑士。后汉初,改为“骁骑校尉”,建武十五年改回。

步兵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掌上林苑宫门屯兵。

越骑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越人内附为骑兵,统归越骑校尉管辖。后汉初,改为“青巾左校尉”,建武十五年改回。

射声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掌管待诏射声士以及轻车。东汉时,将虎贲校尉部,并入射声校尉。

以上四部:每部七百人。

长水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负责旧时长水校尉部,以及乌丸骑兵。共掌士兵七百三十六人。

屯骑、越骑、步兵、射声、长水司马:各一人,千石。分属五部校尉。

胡骑司马:一人,千石。属长水校尉。

西园八校尉:汉灵帝中平五年八月,汉廷在西园组织起一支新军,名曰西园宿卫禁军,其统率合称西园八校尉。

上军校尉:小黄门蹇硕。负责典护诸军,大将军以下皆受其统属。

中军校尉:袁绍

下军校尉:鲍鸿

典军校尉:曹操

助军左校尉:赵融

助军右校尉:冯芳

左校尉:夏牟

右校尉:淳于琼

使匈奴中郎将:一人,比二千石,负责监视南匈奴单于。

从事:二人,可根据情况增加。

其他掾属,根据情况设置。

护羌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持节,负责监视西羌。官署如使匈奴中郎将。

护乌桓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持节,负责监视乌桓以及鲜卑胡。官署如使匈奴中郎将。

戊己校尉:置于西域,安抚西域诸国。

司隶校尉部:

司隶校尉:一人,比二千石。汉武帝时开始设置,持节,监察百官(三公以下)以及京城附近各郡的违法者。元帝时,去持节。成帝时,裁撤该职。光武帝建武年间重新设置,监管一州(河南、河内、河东、三辅、弘农)。

廷议时,位九卿之上。朝贺时,位公卿之下。

司隶从事使:十二人。分为都官、功曹等。官秩一律“百石”。

都官从事:负责纠察百官公卿中的违法者。

功曹从事:主管州内官员的选用及其他事物。

别驾从事:总领各事;司隶校尉巡视辖区时,负责在前引导。

簿曹从事:主管钱粮账簿。

兵曹从事:如有军情时,设置兵曹从事,主管军事。

部郡国从事:简称“部从事”,每郡一人,负责督导文书,纠察非法,由各州自行任用。

假佐:二十五人。

主簿:总管官府事务,省理文书档案。为长官亲信,权崇位卑。

门亭长:主管州内政事。

门功曹书佐:负责选拔任用属官。

《孝经》师:负责监考《孝经》。

《月令》师:负责按时节举行祭祀。

律令师:负责法律事务。

簿曹书佐:负责管理文书档案。

都官书佐:

典郡书佐:每郡设一人,各自负责本郡文书。由郡吏补任,任期满一年后,改任。

司直:一人,比二千石。西汉时属丞相府,东汉裁撤丞相,司直改属于司徒府,负责协助督察、记录诸州事务,建武十八年时裁撤。

献帝建安八年,复置司直,不属司徒,负责督察京城诸官,不再督察诸州。九年,诏司直皆比司隶校尉,坐同席,位在司隶校尉之上,假传置也,后无。

将军:不常设。地位相当于“三公”的有四个:最高为“大将军”,其次为“骠骑将军”,再次为“车骑将军”,再次为“卫将军”。在他们之下,还有前、后、左、右等将军。

大将军:大将军本在三公之下,置官署,隶属于太尉。汉和帝时,窦宪为大将军,权倾朝野,大将军的地位升至太傅之下,三公之上。

大将军本也非常设,自安帝政理衰缺,开始以舅舅耿宝为大将军,常在京都。顺帝即位,又以皇后父、兄、弟相继为大将军,如三公。大将军自此成为常设职位,如同三公。

骠骑将军:光武帝建武二十年,重新设置。金印紫绶,武冠绛朝服,佩水苍玉。明帝以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,故位在公上。

车骑将军:位次三司。金印紫绶,武冠绛朝服,佩水苍玉。

左、右、前、后将军:位上卿,金印紫绶,位次上卿。负责率兵镇守京师。光武建武七年,省。

四征将军:征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将军的统称。(北为魏置,其他三种为汉置)

四镇将军:镇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将军的统称。(北为魏置,其他三种为汉置)

四安将军:安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将军的统称。(北为晋置,其他三种为汉置)

四平将军:平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将军的统称。(北为汉置,其他三种为晋置)

度辽将军:汉武帝初以范明友为度辽将军。明帝永平八年重置,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驻军五原。

监军使者:监察诸将。

诸曹掾:大将军掾属二十九名,令史及御属三十一名。另有“官骑”三十人以及“仪仗队”。因军事任务而临时设置的将军的无固定掾属,由各部召集一人来管理营中事物。

兵曹掾:掌管兵器。

禀假掾史:掌管禀假禁司。

刺*:掌管刑罚。

将军长史、将军司马各一人,千石。司马负责管理军队;

大将军长史、大将军司马:各一人,中二千石。

度辽将军长史:六百石。

度辽将军司马:六百石,二人。

从事中郎:二人,六百石,负责参与军议。

校尉:大将军军营分五部,每部设“校尉”一人,比二千石。

军司马:每部设军司马一人,比千石。“部”也可能不设校尉,仅设军司马一人。

军假司马:军司马的副职。

军侯:“部”下设“曲”,没曲设“军侯”一人,比六百石。

假侯:军侯的副职。

屯长:“曲”下设“屯”,设“屯长”一名。

别部司马:单独设营、领兵的称“别部司马”。

门侯:军营营门设有“门侯”。

中护军:本为“护军”,建安十二期改中护军。大将军出征时,置中护军一人,比二千石。

左、右持旗都尉:各一人,为辅佐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并显现王朝威仪。军事行动中持大旗,左一面旗为王朝标志旗,右一面为军事统领标志旗,并以军事统领之标志旗为指挥作战的标识。只要持旗都尉不倒,“战事毋结”。

督军御史:后汉光武建武初,征伐四方,始权置督军御史,负责都督诸军,事完则罢。建安中,曹操、袁绍手下,皆置都督。

参军事:灵帝时,以陶谦参张温军事。

诸州刺史:

十二州刺史:除司隶校尉外,分为十二州,每州设刺史一人,六百石,后提升为二千石。秦时设置监御史,监察各州。汉初时不设,仅有丞相分别遣使,监察各州。武帝时设刺史十三人。成帝时,改称“州牧”(二千石)。东汉建武十八年,改回“刺史”。

各“刺史”每年八月时,巡视所辖各郡国,审理囚犯,考核官员政绩。最初需刺史亲自入朝奏事,东汉时改由“计吏”入朝。

交州刺史:持节。因交州地处偏远、交通不便,故“持节”以重其权。

州牧:灵帝中平五年,同意刘焉的建议,改刺史为州牧。

各州设从事、假佐,不设“都官从事”;“功曹从事”改称“治中从事”,其他官署如“司隶校尉”。

西域:

西域都护:汉宣帝地节二年,初置,为加官。使迁移大夫、骑都尉,都护西域三十六国,后废除。东汉永平十七年,复置。

西域校尉:都护的副职。

县:

令、长、侯国国相:凡县、邑、道,万户以上的设置“令”一人,千石;万户以下的设“长“,四百石;其次,设“长”,三百石;侯国国相,地位与之相同。负责治理百姓、表彰善行,奖励义举、惩*除恶、审理诉讼、平息盗贼、征收赋税,前往所属郡国呈上计簿等。

道:主管蛮夷的县。

汤沐邑:皇太后、公主的食邑。

县丞:一人。负责管理文书账簿、以及粮仓监狱。

主簿:

县尉:大县二人,小县一人。主管侦查、缉拿盗贼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