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一部《史记》为什么能被称作无韵之离骚?文化方面的水平小神不敢妄评,但司马公记载历史实事求是是无人不敬佩的。吾等后辈小笔写史,切不能人云亦云,或做墙头草。时间万物都有两面性,人也不例外,宋哲元的另一面怎样呢?
1928年,宋哲元在军阀混战时期,率部攻克陕西凤翔后的第二天,宋哲元马上就找部下张维玺商议,要把俘获的,盘踞凤翔的党玉琨部5000多官兵全部杀掉。张起初并不同意,认为这样未免太残忍和不人道,但在宋的一套,为震慑各地陕军,建立自己的地盘的”理论”鼓惑下,张亦随即放弃了自己的意见。于是由宋主导的,一场骇人听闻的凤翔大屠杀便开始了。
哪儿作为大屠杀的刑场呢?宋哲元等事先经过视察,在凤翔城东八里纸坊镇东头关帝庙前,有一片七、八十米处的空场,空场南边有一眼约几十丈深的大枯井,宋哲元等觉得这是坑杀俘虏的一个理想场所。当时冯部第十三军手枪营,即大刀就队驻在关帝庙西侧一民房大院里,在那里看押着党部500多名俘虏官兵。宋哲元宣布由手枪营执行杀人任务,并亲自参加监斩。
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上午8时,这本是一个夏季的普通一天,但凤翔城东关帝庙前戒备森严,如临大敌。宋哲元等将领坐在庙门前,宋哲元亲自下令开刀。每个俘虏由两名士兵架着胳膊飞跑到枯并边,喝令跪下后,由预先排列好的50名手执大刀的刽子手轮流行刑,手起刀落,人头立即滚入井中,接着将尸体踢入井内。杀完一个,紧接着又架上来一个,照样依次行刑。执刀的刽子手每杀上十个八个,就已满身溅血,刀钝臂酸,手也软了,遂由后面的刽子手依次接替。
有的俘虏被架到井旁喝令跪下时,为了避免挨刀断头之苦,连跪也不跪就活生生地扑进井去;有的俘虏被架到井边时,早已神魂离窍像泥块一般,使刽子手无法下手,也就只好一脚,不死不活地把俘虏踢入井中;有的俘虏跪下之后,脖子挺得较硬,只消一刀即可人头落地,立时毙命;而有的俘虏由于吓得魂不附体,脖子挺不起来,一刀不能断气,以致连砍数刀,被砍头者因疼嚎叫,垂死之哀号,这种惨叫之声使人惨不忍闻,像是千里之外都能听见;而有些刽子手则是初次杀人,当手举刀落时,手腕忽而软下来,只能砍进二三分深,这就使得被杀的人,遭到了最大的痛苦,当然更会哀嚎乱叫起来。
在大屠杀进行中,宋哲元坐在关帝庙前,一边喝茶,一边和部下谈笑,一付若无其事之壮。宋还召集各部营以上军官,到现场观看行刑,且让数千群众站在警戒线外观看。井边的500名俘虏大约杀到多一半时,有一年青俘虏被架至井边正要行刑,忽然从人丛中冲出一位农民老汉,抱住那位俘虏大声哭喊说;“我的儿子是被党拐子'(指党玉琨)'拉去当兵的,你们凭什么要杀我儿,真是天大的冤枉。一定要杀,就请把我老汉杀掉吧。”经苦苦哀求,坐在宋哲元旁边的张维玺抢先说“请总指挥饶他一条性命吧”。这个青年才成了此次井边大屠杀中唯一死里逃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