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尊与杨锐合作,很可能刷出一个顶级期刊的论文出来,这是最有驱动力的事情。
换言之,如果杨锐提出的新项目,不能达到获取顶级期刊的水平的话,很可能被人拒绝。
蔡教授的考验,不可谓不艰难。
但是,再艰难的事,也艰难不过科研竞争。
为了一个独立实验室,还是很值得费脑筋的。
会议室纵向全南,暴露在阳光下的地面满是耀眼的亮斑,令人不自觉的思绪纷乱。
杨锐一边思考,一边又想到了华锐实验室的分割问题,继而问了出来:“蔡教授,我和华锐签署了合同,如果我再组建一个独立实验室的话,北大和华锐估计也要重签合同,划分权限。”
“没问题,我让人去和他们谈。”蔡教授一口应承,院士与候补院士在学术水平方面,或许没有太大的差距,但社会能力就差太多了,这原本就是一项社会职务。
杨锐放下心来,仔细思考,还是决定从钾通道入手。
因为这等于是一次双向选择会,信任是第一位的,在场的数十名教授和副教授为什么坐在这里,先是因为他《克隆突变基因以分析钾通道的功能》的论文写的够好,大家信任他能有最基本的学术能力。
一名学者,终身奋斗于一个狭窄的领域是很常见的,相反,一名学者涉猎广泛,反而很罕见。
20岁的杨锐,要想赢得信任,就应该在已成功的领域内选题。
只是漂亮话的重要选题毫无意义,比如说抗癌研究,每个人都知道很重要很有价值,但如果是杨锐提出来,没人会跟着他做的。
另外,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,存在于细胞中的“钾通道”虽然肉眼都不可见,可它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,别说杨锐从中选题了,整间会议室里的人都参与进来,也不过是九牛一毛。
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,钾通道相关领域也都会热烈起来。
刊登《CELL》的论文,研究的主要是“钾通道的功能”,与之并列的,还有“钾通道的结构”,“钾通道基因的表达特点”,“钾通道基因表达的调控”……
就在“钾通道的结构”部分,还可以细分出“一般结构”,“亚单位结构”,“孔道区机构”,“末端结构”,“辅助亚单位”,“相互作用蛋白”,“nk类多肽”等等。
再在这些细分部分,比如“亚单位”又可以生出“亚单位的表达和功能”,“亚单位的位点结合”,“亚单位对亚单位的选择性”等等。
任何一个细分部分的生部分研究透了,就够一所名校教授吃到拿“终身教授”的头衔了。
不过,杨锐知道钾通道的未来展,不代表这些细分部分,目前都有研究基础。
一些研究方向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积累,才有相应的设备基础,一些方向可能需要前置方向来奠定基础,还有一些方向,80年代人甚至可能没有概念。
比如“钾通道的功能”要细分下去,那就必须现更多的控制基因,找到更多的基因表达,这些都需要跟风论文成批出现以后,才可以继续。
从这一点上来说,跟风论文的价值也是不弱。
杨锐考虑来考虑去,最终决定将相互作用蛋白扯出来,原因很简单,蛋白质的研究相对透彻,前置研究没有问题,研究成本也会比较低。
不过,怎么勾起在场诸人,特别是副教授们的兴趣,又是一门学问了。
杨锐对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毫无兴趣,共同组建的实验室,还能称得上是独立实验室吗?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