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章免费没扣钱,请不要惊慌)这两天大家关于装备种田的吐槽,我也看了。本来想穿插在剧情里解释,但是想想看不合适,那是要收钱的,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感兴趣的,所以还是免费单章说两句。
大家主要说的最多的点,是“历史上的山文甲和陌刀都不够强”,这个我承认,但是我也没说我书里搞的东西,就是“历史上那种山文甲和陌刀”啊,对吧?我这个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,技术原理路线也大致尽量在不水字数的前提下推演了,所以,这其实不是一个东西。
而我之所以要借这些名字,是因为如果不那样约定俗成的话描述就会更加困难,我如果每次都写“冲压式标准化造型铁叶镶嵌札甲”,一来是肯定有人说我水字数,二来叶不利于读者构建想象。
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。关注VX【书友大本营】,看书领现金红包!
就像写历史小说的人,很多之所以做文抄公,不是因为古人的诗真的好,而是你托了名人的名后读者才容易想象它有多牛逼。
今天那一章里那几句蔡琰的赋是我临时瞎编的,我如果直接告诉你是我写的,你们就会觉得“好垃圾啊”。
但我如果模糊处理,骗大家“这是历史上蔡琰写的”,那些读不懂汉赋的读者说不定就觉得“这篇赋貌似还挺厉害的样子,既然我看不懂,应该也不是很差”。
具体到武器装备的问题上,“历史上的山文甲防御力比鱼鳞甲还差”是完全有可能的(当然也不能完全定论,毕竟大家都证据不足,我就相信有八成概率不如鱼鳞甲好了)。
但如果自己分析了,很容易想到其中的几个原因——注意,下面的话不是我网上查资料的,是我自己的思考,我敢保证不是资料党网文写手能做的,你自己得有理工科基础。
先,我觉得,在甲片厚度一样的情况下,山文甲弱就弱在“甲片之间的互相勾连镶嵌容易脱落”,以及“甲片之间缝隙太大,有防御漏洞,近似于锁子甲”,这两点文中其实也提过了。
那么,为什么会造成呢?有点机加工常识的读者不难想象,大概率是因为“历史上的山文甲是手工一片片锻打甲叶”的,手拿锤子锻打就没法确保标准化,每一片形状不完全一致,这时候,就容易拼不起来。
做过钳工的都知道,这种情况下,工匠们肯定倾向于“宁可做小,不能做大,宁可磨细,不能磨粗”,因为细了无非是卡进去之后还有余量,松松垮垮,但粗了直接就插不进去,没法组装了。所有工匠都把误差往“宁可做细”的方向留,最后就导致实际的山文甲缝隙很大,防御不全面。
活塞比气缸小,充其量只是气密性不好。活塞比气缸粗,那就直接插不进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