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东点了点头,感慨道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元直也。”
镇***大营离鄂州知州府不远,因此,陈东和赵行德并没有骑马坐轿,二人边走边谈,忽然,前面匆匆走过来一人,他东张西望,忽然见着陈东,脸色一喜,忙大步上前道:“陈大人,可算找着你了。”他又对赵行德躬身施礼道:“赵军师。”
“国栋,何事惊慌?”陈东问道。这前来禀报的人不是寻常鄂州书吏,乃是汴梁***出来的太学士子,姓许名国栋,也是理社中人。陈东一向将前来投奔的理社中人视为同道之交,哪怕是寻常书吏,也不以上官自居。
“房州告急!”许国栋秉道,“五千辽军骑兵裹挟上万签军攻打房州。知州高振告急的文书刚刚送到州府。”房州乃是在西面的一根钉子,近日来,赵行德的考虑对辽军的战守之际,对此地颇为留意。
“房州?”陈东脸现忧色,转头对赵行德道,“这高振也是我社中人,宣和十一年的出身。在荆湖北路颇有官声。他前段时间斩了辽贼劝降的使者。”他回头了镇***的大营,有些犹豫道,“元直,这房州不能不救,你?”
宣和十一年乃是赵佑驾崩,赵柯继位的年份,就在这一年,陈东被新皇启用,许多理社中士人出仕为官。因此,“宣和十一年出身”对理社来说,也是一种资历的象征。对房州不能见死不救,可陈东还在气头上,不愿去求岳飞发兵,便转向了赵行德。
赵行德见状,点头道:“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,此事便交给保义军吧。”
“行直高义,”陈东拱手道,“陈某代房州父老先谢过了。”因为保义军刚刚建立,粮饷也不足,原以为赵行德还会犹豫一番,没想到他答应得如此爽快。陈东道谢后,又道:“救援房州之事,保义军若缺乏军需,可以径自去府库中取用。”
镇***一部人马已经东进江淮,一部分人马分散在各州县为理社士人撑腰,留守在鄂州的镇***精兵不过四千多人而已,又要逆汉水北上打通襄阳粮道,又要出援房州,鄂州已经变得十分空虚。
赵行德暗暗叹了口气,这一仗能胜不能败,而且还必须速战速决。入援房州有两条路,一条是逆汉水而上,到襄阳然后向西,这一带布满了辽军,镇***能够打通这条水路还是未知之数。另一条路则是逆大江而上,在归州一带上岸,利用巴盐古道北上房州,这条路上没有辽兵,只是从归州到房州这段盐商常用的道路狭窄崎岖,不太好走。保义军本身并没有太多辎重,赵行德他略一思索,便决定走这条路。恰逢春季,长江上吹着东风,可以稍微弥补一些逆水行船的麻烦。
回到保义军大营,赵行德召来石景魁、陆明宇和罗闲十等将,先将入援房州的事情说了,又把自己的考虑说了一遍,询问诸将的法。
陆明宇便道:“在房州有个青峰寨,寨主姓刘,还有个太平寨,寨主姓秦,加起来大约有两三千人马,都派了人过来说愿奉军师的号令行事,现在到用得上他们的时候了。”
自从保义军成军以来,群豪商议的约条传檄四方,投奔的豪杰络绎不绝,短短月余之间,保义军已经扩充到了六千多兵马,此外荆襄一带打着保义军旗号的绿林水寇更是不计其数。只要这些人不做过于伤天害理之事,赵行德也默许他们如此,甚至和岳飞商量,从鄂州府库中拨出一部分钱粮支应给这些荆襄豪杰。在这方面,岳飞和他倒是不谋而合,更提出来要另外再支取一笔钱粮,趁辽贼立足未稳之际,联络河南河北豪杰为内应。鄂州要养两支军队,又要支应这些联络豪杰的钱粮,府库之空虚也可想而知,若非如此,陈东也不至于被逼到同意州县学捐生来敛财的地步。
现在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不关事打通汉水水路还是援救房州,都用得上这些地头蛇一样的草莽豪杰了。“算起来,这批人马因粮于当地,还省了路上转运辎重的粮饷。”赵行德暗暗想到。鄂州处处缺粮缺饷,掌管保义军以来,他也不自觉地染上了这个精打细算的毛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