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趣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365趣书吧 >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> 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(下)

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(下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解决冗官的两条措施,第一条乃是王安石的措施,裁州县,若全国裁得好,能裁去二十几个到三十几个小州,一百多个县。二是控制仕途,减少官员,主要减少恩荫,节制科举的次数与人数,降低科举入仕者初授官,延缓注官,考中了进士还不算,得进一步的守选。

第二种方法便是宋孝宗的策略,年满七十以上者。若无特殊才能劝退,都七十岁了,智慧身体皆下降,以前没有出sè的表现,当真是冯唐易老?或者姜子牙?就是姜子牙也不是七十岁以后才发迹的。也有特例,象郑朗就是年满七十,估计他要退,朝廷也未必让退。

其次象咸平之时。一旦官员泛滥成灾之时,强行劝退裁减。

再者就是裁减权摄使臣及额外人吏,象一些闲置机构就算是额外人吏,还有无节制地向地方各州各县各监派驻使臣。

减少三衙官属,这一现象也很重,不仅是政官浮肿。三衙官员同时也在浮肿。

清理诸司,重新编制吏额。

当时只是随便说一说,无论那一种,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争议,因此郑朗自己也在自嘲,乃是空中楼阁。

不过这时候,他们想到的其中一种,清理诸司,重新编制吏额。现在做的事。就是在清理诸司,但不是打着解决冗官旗号,而是打着解决政令不畅的旗号。

是不是如此?

两人皆有些紧张地看着郑朗。

说归说,说者容易,听者更觉得容易,但做下去,不知道有多难。

郑朗也知道难,宋孝一生共四次解决冗官问题,还真成功了。可每次解决。即便他是皇帝,次次都遭到下面的阻拦反对攻击。与士大夫斗了一辈子。最后向士大夫妥协了。

并没有过多少年,大家一起完蛋。什么高高在上的士大夫,什么也不是了,变成九丐十儒,连乞丐都不如。明初还好一点,后来又故伎重演。然后乖乖地做满朝的狗。

知道,可不能气愤,必须得慢慢来,若这时不解决,再也没有解决的机会。

即便时机大好,郑朗还耍了一些手段。这次分流就是手段之一,裁官是必须的,分流也有一些好处,工作更细致,也安排了一些官员。如今差官两万五,能不能裁成一万五?不可能。能使差官变成两万人就不错了。当然,一旦一些小州县裁去,人口膨胀,也必须更多的官员来管理。无奈也。因此一边裁一边安排,必须控制在两万官员以下,但也不可能裁到一万五。至于真宗时不到一万名官员那仅是一个梦想了。

不是自己要裁,得让天下人呼吁裁减!

赵拚沉默不言,这时吕惠卿说道:“郑公,陛下说反思咸平之治,咸平四年裁去十九万五千名官吏,由是大治。若没有裁减这么多官吏,一年国家得支付几千万缗,如何利国惠民。我以为郑公既有减裁州县之意,也非是不对,一些州县当时设立有各种原因,虽偏狭之,不得不设,如今不需要了。这些州县可以减裁,为何一边裁减,一边又使地方官吏壅塞?”

不是说咸平之治吗,咸平之治实施了许多好策略,裁官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为何不执行呢?

郑朗则怀疑地看着他,心道,难道这小子看穿我的心思?

看着赵顼,闭上眼睛不答。

赵顼会意,吕惠卿提了,就看各位大臣如何想,道:“今天就到此结束吧,郑公之意,大家可以回去商议商议,哦对了,将赵卿、吕卿与郑公所说的话,登于报纸,看看天下士子们如何评价,以便采纳。”

然后又对郑朗、富弼与曾公亮说道:“三公留下,替朕侍讲。”

乃是郑朗主意,进入中书,政务多了,曾公亮索xìng是能者多劳,几乎一起交给郑朗。郑朗时间紧张,赵顼仍然很年轻毛躁。有一个前例,辽圣宗做皇帝做得好,不是在他手中做得好,而是在萧太后手中做得好。若没有萧太后,若十几岁就将政权交给辽圣宗,会是什么情况?赵祯也是如此。孔子说三十而立,若大的国家,不到三十岁,想接手,会很难的。但有一个前提,不要碰到武则天与慈禧这样的女强人,否则就悲催。

高滔滔还政未必是坏事,但皇上的教育还得要抓紧,一般人此时不大好教皇上了,郑朗又请富弼与曾公亮做帮手,三名首相前来教导。

若再磨上数年时间,至少会比史上的宋神宗更完美。

大家离开,赵顼笑嘻嘻地说:“郑公,将yù翕之,必yù张之,将yù弱之,必yù强之。”

“陛下,虽这也是一种道,终是小道,节只是辅之,仁爱忠厚淳朴才是本。”郑朗正sè说道。用了一些yīn谋诡计,可是郑朗不希望赵顼学习它。若重视了这些诡计,以后必入邪道,甚至踏上杨广之流,或者成为嘉靖。皆不是好事情。

三个首相在教皇上。

下面大臣在写奏折。咸平之治有什么呢?这不要紧,关健是皇上下诏让大家写咸平之治是什么用意。一个个揣测。这就是几年来奔竞之风形成的坏习惯,皇上让你写,不是写皇上要的什么,而是你们各自心中想的什么。

就写到官制。

这是进谏最多的,一一采纳,非是庆历时的监督制度,而是将咸平时的制度恢复了大部。第一个便是保举制度与牵连制度,官员入仕必须有一人保举,若保举的官员犯错,直接上司与保举人皆要惩罚,若贪污数量严重,上司与保举人甚至能免官。第二个便是私罪者不得重用。第三是政言分开,宰执不得有门生或者子弟在台谏,也不得推荐台谏官,台谏官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。

不算是改制,而是恢复真宗时的祖宗制度。

实际是改制,至少对治平以来的官场进行改制。

诏书立即颁下,范纯仁立即上书回避,因为他就是郑朗的学生,不回避不行。郑朗说道:“尧夫,这样吧,言臣你别做了,交给你一件重要的职务。台谏荒废,监察司更加荒废,台谏乃是皇上的耳目,监察司就是台谏的耳目。交给你主持。”

“好,”范纯仁道。只要不做监察御史,什么都行,对官职他看得远比司马光王安石淡。范纯仁不知道郑朗交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差务,会非常非常的重要!

秋天一天天地深了。

争议声忽然大起来。

改制未改多少制,倒是财务开始执行透明化,各州县财政出纳一起登在报纸上,不但登了今年出纳,还登得很详细,财入有哪些,支出有哪些,并且还详细地登了真宗、仁宗时的各州县出纳情况。

让大家一起对比。

同时又刊登了郑朗、赵拚与吕惠卿关于官员分流的争论。

下面是朝野内外各部司官员数量的对比。

还能不明白吗?

许多士子上书,请求郑朗废掉这个分流增官举措,当务之急乃是减裁官员,而不是让各州县官员分工明确,公开地增加员额。郑公,你不能这样妥协,忘记你是如何赴京的。听闻你赴京进入中书,一路百姓夹道欢迎,自郑州到京城,两边道路人流从未中断。国家财政如此困窘,你怎能妥协呢?

宋朝前期没有文字狱,大嘴巴对准皇帝放都没关系,各个报纸,连新成立的十家晚报,皆纷纷议论此事。

郑朗面对这汹涌而来的民意,不得不将重要的官员一起召集,再行商议,先让他们看报纸。大家看了再说,吕惠卿、赵拚、王珪、吕诲等官员一起说道:“郑公,万民呼吁,不得不三思啊。”

然后又看着赵顼。

赵顼走来走去,最后等大家议论声结束,才说道:“是啊,若没有节控,一味分流,国家官员还不知道冗到什么地步。这样吧,以朕之意,折中之策。官员太多,既然对地方也要进行分工,以使职责不明,政令不畅,及用人之长,这是冗与增,那么就要节与减,自京城起到地方各州县与监司,员额也要明确与限制!”

富弼苦笑,终于来了。

之前所做的一切,包括让大臣议论咸平之治,正是为了皇上这句话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