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为对钻井机的改进不光在动力上,对配套所用抽水泵也进行了改良。深水井使用抽水泵其实甚为不便,作为临时救灾尚可,若要推广还是以手压泵为佳,他也请厂家一并拿出了解决方案,现今已有不少新掘水井采用了手压泵,慢慢将全面取代柴油动力的抽水泵。其实,吴为整个的思路就是尽量减少对现代的依赖,尤其是柴油和电这些实在让人头大,毕竟光只设备而言,用来自海外来搪塞就要容易得多。
李崇虽知晓吴为的诸般做法,但毕竟并不常来城外视察,一些东西也只是耳闻,今天亦是初次得见,心中的惊讶程度未必比知府大人轻多少了,但面上神色丝毫不变,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。而孙教谕近来常组织人手到灾民营地宣讲忠孝大义,诸般设施见得多了,反倒不以为奇。
张邦彦又要看水利设施,李县令对此倒是熟悉,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过的,忙引他往灌溉渠那边行去,远远就听见水流淙淙,放眼望去,只见田地里面一片稀稀拉拉的绿色,听李崇介绍,这是播种不久的冬小麦,那稀稀拉拉的就是刚长出的麦苗了。待走到近前,只见田野中水渠粗细大小纵横交错,其中水流潺潺流动,远处可见农夫牵牛劳作,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,完全看不出仅在几个月前,这里还是一副土地龟裂,草木枯焦的模样。
张邦彦看了引水管道,啧啧称奇,旁边有一乡绅凑趣,上前言道:“启禀老公祖,在下家中颇有田地,甚苦于旱,亦以此法修渠引水,今日为完工之期,大人若有兴趣,可往一观。”张邦彦大喜,忙叫其在前引路去看。到得地方,果然诸事皆已就绪,只待田主前来就可通水。那陶管两头皆用东西塞住,管内已注满水,注水处亦已封住。通向灌溉渠的管道头上系着一根绳子,只需用力一拉,即可通水。远远看见上游引水处有人挥舞布幡,示意陶管那一头填塞物已去。那乡绅双手将绳子捧上,请知府大人来亲自操作,旁观众人也皆是微笑,暗道此人甚是会拍马屁。张邦彦对此也是兴致勃勃,欣然接过绳索,用力一拉,只见陶管中涌出一股湍急的水流来,围观百姓皆是高声欢呼,知府大人亦是乐不可支。
只见李崇上前道:“此渠为秦汉时所修,久矣废弛,名目已失落不可考,今在大人任上修缮疏通,尽复旧观,当命名为张公渠。”这是之前吴为和他商量的,本来吴为的意思是命名为李公渠,李崇坚辞不就,两人遂一致同意命名其为张公渠。文人好名,张邦彦听得李崇如此说,不禁怦然心动,但毕竟自家于此并无寸功,若坦然受之,恐日后必遭讥嘲,到时求名不得反受其辱。他稍一踌躇,立刻拒绝道:“此渠为贵县一力为之,兄弟并无寸功,岂能贪此大名!”连连摆手,并提议将其叫做“李公渠”。李崇推辞良久,见张邦彦态度坚决,遂无奈接受,一时众人皆贺,他也兴奋得满脸通红。
其实所谓“李公渠”,并非单指一条沟渠而言,而是安塞境内大小分散的灌溉沟渠的总称。这些沟渠古已有之,但因水源枯竭而荒废罢了。若纯以功劳而论,其实应叫做“吴公渠”才对,但一来吴为根本不想要这个名声,他现在只想保持低调,其次一想到此名他就一阵恶寒。因此上这桩天大的功劳就落在了李县令头上,不过话说回来,若非他对吴为极力支持,吴为行事也不可能这般顺利,以此而论,以他的名字命名倒也不算太过离谱。料得异日此法在陕北乃至全国各地推广,李县令之名也将被广为传颂,就是上达天听也不是异想天开,对其的仕途前程影响之大真乃不可限量。李崇想到此,不禁对吴为暗自感激,此是后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