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的官道上,汪敏和楠竹纵马疾驰,行至一处驿站,数十个官兵一丝不苟的站在外面守卫。
汪敏快速下马,手中令牌在守卫面前晃过,守卫听命分开,露出坐在里面抱着个药箱的殷停。
“少谷主。”少年的声音抱拳行礼,愈发铿锵有力。楠竹跟在后面,也端端正正的问好,那性子看起来就跳脱多了。
殷停拍拍衣摆站起来,“走罢,燕兄有说去哪儿吗?”
汪敏回答:“长安。”
“长安啊,长安是个好地方。”殷停喃喃的念叨着,汪敏扶他上了一辆马车,他和楠竹就坐在外面,充当车夫。
戍卫的士兵纷纷上马,一路护送往长安而去。
另一边,烟波浩渺的湖面上,一只小舟穿梭在芦苇之间,船头趴着一只大黄狗,目光炯炯的看着前面。
撑篙的人穿着件蓑衣,看模样,还是个妙龄的姑娘。
茂密的宛如迷宫一般的芦苇丛很快让她迷失了方向,她放下撑篙蹲坐在船头,抱着膝盖显得有些无助。大黄狗走到她身边,舔了舔她的手背,发出唔哩唔哩的声音安慰她。
她伸手抱住大黄狗,就这么安静的靠了一会儿,又重新站起来,拿起撑篙,小舟继续悠悠的破开迷雾,驶向前方。
也不知过了多久,她终于闻到了一股淡雅的清香,叮叮当当依稀有风铃声响起。一抹喜色浮上眼眸,她拍拍大黄狗的背,大黄狗听话的叫了一声,噗通跳下水,衔起船头的麻绳,在前头带路。
不多一会儿,船头碰上一个实物,停了。
大黄狗跳上船,咬住她的衣袖拽了拽。她会意,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往前挪,走到船头边缘,闭着眼往前一跳。
脚触在实地上,耳边风铃声比刚才更清脆响亮,她环顾四周,看不见,却大约能猜出自己是在什么位置。
她坐在地上不敢乱动,早上行船沾了一身雾气,这会儿寒冷降至。搓着手呵了一口气,她觉得又冷又困,缩成一团,不久就睡了过去。
“我们当初第一次见梅公子,就是在小梅园。”今日姑苏城是难得的大雾天,苏志提着灯笼在前头走着,将往事缓缓道来。
朦胧的烛火晃啊晃,燕三白、李晏、零丁还有关卿辞三人跟在后面,苏染留守。
大雾让所有人的视线都变得朦胧不清,无论是岸边的柳树还是院墙里探出的杏花,都犹抱琵琶半遮面,走得久了便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。
“你们也是运气好,若今天没有这大雾,或许还得等等。”苏志道。
“一定要有雾吗?”零丁好奇。
“不一定,但一定要有灯。”大白天点灯,总归太过怪异。苏志还佝偻着背,苍老的面孔上满是皱纹,像是一个从志怪故事里走出来的领路人。
这么想着,手中那盏再寻常不过的纸灯笼好像也染上了什么不同寻常的色彩。
“这灯是……”零丁好奇的瞅了几眼,这灯虽然保存的很完好,可一看就有些年头了。
“这是梅公子的灯。”苏志声音辽远,说起从前的事,感觉像是隔了大半辈子,“当年我带着阿柳到了这里,去见梅公子的那天,恰好也是个大雾天。我也没想到我们已经逃得那么远,事情还会败露。”
苏志刚开始带着女儿逃到南边的时候,并不在苏州县城内,而是在旁边一个同样受苏州府管辖的小县城里。因为阿柳杀了人的缘故,虽然她依旧浑然不记得了,可苏志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应该躲在一个人少一些的小地方,这样才安全。
起初一切都很顺利,当地民风淳朴,见阿柳是个盲女,都很心疼她,给了他们不少便利。苏志就租了一处屋子,白天跟人出门打渔维持生计,虽然那会儿大周还没从连年的战乱中缓过气儿来,赚的少,但每天总能给女儿熬上一碗新鲜的鱼汤。
可天不遂人愿,没过半年,苏志去县城卖鱼的时候,就碰见了曾经一起逃难的同乡。这同乡一路颠沛流离,身上衣衫褴褛,本人品性也不大好,更糟糕的是,他知道阿柳杀人的事。
阿柳已经忘记那件事了,他们也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。如果那件事被宣扬出去,那对他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。
苏志心头大乱,他刻意的躲着那个同乡,寄希望于他会很快离开。但他还是有些担心,于是趁外出打渔时在码头上散播流言,说苏州府有个善心人士,在招收难民干活。那同乡果然中计,没过几天就准备搭船过去。